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健康安全城市建设若干思考

杨涛 中国城市规划 2021-01-22

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本文字数:3376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作者 | 杨  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健康安全城市是奢侈品也是易碎品



20世纪80年代,国际医学、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接受,将其作为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世卫组织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


“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作为这项倡议行动的目标,健康城市有系统而严格的标准:包括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建立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和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而协调工作,共同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诀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要完全达成上述所有目标和标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所以说,真正的健康城市是一项奢侈品。


作为世卫组织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是健康城市建设行动倡议的积极践行者。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长足进步,人均寿命从1980年代初67岁已经延长到了2018年的77岁,这是非常突出的伟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也不断面临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流行病疫情的威胁,如汶川、玉树大地震,甲肝、SARS、禽流感等大爆发等,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今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国再次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爆发,短短不到20天时间,疫情迅速从武汉扩散到湖北全省、全国各省市,也扩散到了亚洲和欧美许多国家,形成了又一次世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扩散的速度、力度、广度,都超过了上次的SARS疫情,大大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疫情的预判,以至于武汉及湖北省其他疫情重灾区,均被迫仓促应战,从检测甄别能力、感染者收治空间床位、到医务人员力量、医疗防护设备与用品等等均纷纷告急。不少感染者由于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时隔离、及时追踪,既耽误了及时治疗,更加剧了疫情扩散。形势极为严峻、损失极为惨重、教训极为深刻!再次证明了,“健康安全城市”完全是个易碎品,如果不能时时小心精心加以保护和维护,是很容易被砸碎的,而且每一次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健康安全城市应当建立在坚实稳固的文明大地上



一个健康安全的城市,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健康安全的文明土壤、健康安全的基础支撑和健康安全的本体性能。


首先,健康安全城市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一个长期培育生长和完善的过程,离不开其成长的肥沃土壤。一方面,有赖于也必须严格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洁空气,将城市家园营造成为理想中的山水城市、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另一方面,更有赖于人们自觉的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低碳节俭生活等健康安全意识与行动,让这种意识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和文明习惯。


其次,健康安全城市需要有完整的软硬件基础支撑。硬件基础方面,需要建设和提供体系完整和功能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包括此类建筑、设施、设备等),防疫抗灾设施体系,应急救援设施体系,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生活供应、卫生环保等城市运行保障体系。软件基础方面,需要培养建立充分且胜任的医疗卫生、防灾救灾人才队伍,需要建立完整的卫生防疫、应急救灾法律、规范和标准,需要建立高效有力的防疫抗疫、应急救治、配套保障等决策指挥、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宣传疏导等体制机制。


最后,是达成健康安全城市的本体性能,即形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真正健康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自身乐观向上、热爱生命,积极有为、安居乐业,平安健康、幸福长寿;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生物生态系统,则能够受到人类的充分尊重和严格保护,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相得益彰。



持续推进健康安全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1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所经历的每次重大疫情几乎都源自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生物之间的侵扰与冲突。各种宗教大多提倡普渡众生、禁止杀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些理念、信仰和文化,应当成为苍生大众普遍的自觉行为。然而,仅仅靠道德的规范约束,缺少了严格的法制约束与治理,保护生物、保护生命、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理想,依然难于得到保障和实现。因此,必须以空前力度通过改进立法、强化执法,让非法猎杀、倒卖、销售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受到广泛监督、无处藏身、露头就打,并得到严厉惩处、声名狼藉、倾家荡产!总之,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和严格长效的法治约束,提升人民大众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意识,营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科学防控、有效防控、长效防控的舆论环境、法治环境。


2

卫生健康双创推进,促进健康安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自1990年开始,由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联合倡议发动,各地城市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推动了全国卫生城市示范创建工程,1990年代后期,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建设行动倡议,又将卫生城市创建提升为健康城市创建。创建内容包括了卫生健康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公共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市容生态绿化、食品药品安全、传染病防疫防控、体育健身运动等各个方面。此类示范创建活动已经持续30余年,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宣传发动、示范促动和广泛推动的作用,并收到了十分明显的积极成效,极大提升了全社会整体公共卫生意识、各城市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能力与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水平。这样的示范创建活动完全有必要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入推进下去。


3

平时战时兼顾防御,构建牢固的健康安全城市防疫应急保障体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卫生防疫、防灾减灾首先应立足于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必须把城市防疫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如前文所述)纳入到健康安全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重要工作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确保各类防疫抗灾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大疫来临,有备无患;软件制度、应急机制落实到位,大疫来临,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大爆发的教训是相当深刻而沉痛的,完全有必要尽快开展相关调研调查工作,全面摸清此次大疫情中存在的缺陷、短板,对现行城市规划建设中涉及卫生健康安全预防和应急防控等相关标准、规范与内容,进行快速系统评估,对于事关本次疫情防控有关的问题和短板,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响应,弥补漏洞,同时着手考虑对既有卫生健康和应急防控的技术标准进行及时修编修订。


4

防控服务协同作战,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生活服务。


抗击流行病疫情战役,要同时组织好三大重点作战任务:第一,快速及时甄别诊断感染者,提供最有效的隔离医疗救治;第二,及时摸清和追踪接触者,果断采取隔离观察,阻止疫情继续扩散;第三,为广大老百姓提供疫期的生活供应和服务,尤其是被隔离者的生活供应和服务。其中,第一、第二项任务,是疫情抗击战役中首当其冲的任务,自当不必赘述。而第三项任务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这既是万千百姓每天不可或缺的正常需要,也是稳定疫区疫期广大百姓思想情绪的压舱石。为充分满足防控服务协同作战需要,未来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建设中对于特殊疫情灾害事态下的建筑空间配置和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城市一旦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它危及国计民生的突发灾难时,既要满足及时精准有效管控灾(役)情和战时救灾行动需要,又要为广大老百姓提供灾(役)期的生活供应和服务保障。要建立平时与战时功能兼备的生活供应设施体系和服务配套保障机制,尤其是服务周到的5~15分钟生活圈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从此次疫情防控中老百姓反映的实际需求看,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各类食品和防护品的供应和服务是最急需的。而基于网购加快递送达模式的疫期非接触式的生活服务提供是最流行,也是最安全的。未来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建设中对于特殊疫情灾害事态下的建筑空间配置和设计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

这场新冠肺炎与城市的关系?

欢迎大家投稿、讨论。


投稿邮箱:

www@planning.org.cn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基于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规划响应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城市防疫规划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同一健康”理念下的价值重塑与规划应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